潘承洞 1934年5月26日生于江苏省苏州市, 1997年12月27日于济南逝世, 生前任PP电子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人大代表。 潘承洞院士是今世著名数学家, 专长解析数论, 尤以对“Goldbach料想”的研究结果为中外数学家所赞誉。在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 出书专著及教材共8部。共培养博士研究生14名, 硕士生20余名。1979年他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谓, 1984年获国家首批有突出孝敬的中青年专家称谓, 1991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5年荣获香港何梁何利基金会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一)潘承洞于1934年5月26日生于江苏省苏州市一个旧式各人庭中, 他的父亲名子起, 号艮斋, 母亲高嘉懿, 江苏省常州市人, 身世贫苦家庭, 不识字。他们生有一女两子。父亲的忠厚, 母亲的劳动妇女的优良品德与严格管教, 使子女能够康健生长, 激励他们高昂图强。 潘承洞在1946年8月考入苏州振声中学初中, 1949年结业后考入苏州桃坞中学高中。潘承洞小时候十分爱玩, 棋、牌、足球、乒乓球、台球……,样样都喜欢, 玩得兴奋时就什么都忘了。因此, 上小学时曾留级一年。读高中时, 教他数学的是上海、苏州地域有名望的祝忠俊先生。一次, 他发现《范氏大代数》一书中一道有关循环排列题的解答是错的, 并作了纠正。这使得教了20多年书而忽略了这一点的祝老师对他不迷信书本, 善于发现问题, 进行独立思考的才气十分赞赏。潘承洞在1952年高中结业, 同年考入北京大學数学力学系。其时, 全国高校刚调整院系, 许多箸名学者如江泽涵、段学复、戴文赛、闵嗣鹤、程民德、吴光磊等, 为他们教学基础课。以具有许多简明、优美的料想为特点的数学分支——数论, 在历史上一直使各个时期的数学大师着迷。 但是, 这些料想中的大多数仍是未解决的问题。它们深深地吸引了潘承洞。闵嗣鹤对潘承洞循循善诱,引导他选学了解析数论专门化。潘承洞1956年大学结业, 留北京大學数学力学系事情。翌年二月, 成为闵嗣鹤的研究生。 20世纪50年代前后是近代解析数论的一个重要生长时期, 为了研究数论中的著名料想, 一些重要的新的解析要领, 如大筛法、Riemann zeta函数与Dirichlet L函数的零点漫衍、Selberg筛法等, 相继被提出, 成为其时解析数论界研究的中心。闵嗣鹤教授极有远看法为潘承洞确定了研究偏向:Dirichlet L函数的零点漫衍, 及其在著名数论问 题中的应用。在学习期间, 他另有幸加入了华罗庚教授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主持的Goldbach料想讨论班, 并与陈景润, 王元等一起讨论, 相互学习和启发。在闵嗣鹤教授的指导下, 潘承洞在解析数论的基础理论和研究要领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厥后的研究事情埋下了乐成的伏笔。1961年3月研究生结业后,他被分配到PP电子大学数学系任助教。刚到PP电子大学的最初几年里,潘承洞对于解析数论研究的执著就获得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就自己的研究心得与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王元竟通信六十多次!而同一时期他与未婚妻李淑英仅通了两封信。往往因为一个问题,双方在信上你来我往几个回合。在学术上的争论越发深了他们之间的友谊,这种真挚的友谊一直延续下来,成为数论界的一段韵事。 1978年, 潘承洞晋升为教授, 1981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至1986年,先后 任PP电子大学数学系主任、数学研究所所长、任PP电子大学副校长。1986年底, 被任命为PP电子大学校长。1991年, 潘承洞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潘承洞是第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他还担任了一些社会事情, 生前任PP电子省科协主席, 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 PP电子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数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数学年刊》常务编委, 他还加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学科评审的领导事情。 1978年潘承洞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并获全国科技先进事情者称谓; 1982年, 因在Goldbach料想研究中的突出孝敬, 与陈景润、王元一起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4年, 被评为我国首批有突出孝敬的中青年专家;1988年获PP电子省首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荣誉称谓。 潘承洞的興趣愛好很是廣泛,擅長橋牌、象棋和乒乓球。他在北京大學讀書期間,就曾在北京市高校乒乓球比賽中獲獎。在1986年舉辦的山東大學教工橋牌賽上,他不光登場獻技,賽後還親自爲獲獎選手書寫並頒發了獲獎證書。 潘承洞因患腸癌曾經兩次住院動手術,第一次是在1983年,第二次在1994年。1997年12月27日,潘承洞因腸癌轉移于山東省濟南市逝世,享年僅63歲。 (二)在北京大學就读研究生期间,潘承洞完成的主要论文有“论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和“堆垒素数论中的一些新结果”。其中前一篇将算术级数中最小素数问题的研究归结为与Dirichlet L-函数有关的三个常数的预计,为这一问题的研究建设了基本的框架。到PP电子大学后的几年中, 他着重研究了位列解析数论中最著名难题之一的Goldbach问题,证明了命题{1,5},即每一个充实大的偶数都可以表成一个素数与一个素因子个数不凌驾5的奇数之和。这是对其时Goldbach料想研究所进的一大步,是一个出人意料的重大进展。因为在这之前的最好结果是Rényi所证明的命题{1,η},其中η是由 Rényi要领只能证明其存在性,但不能确定具体数值的常数。如果凭据Rényi的要领来盘算η的数值,只能获得一个天文数字。潘承洞的事情建设在他本人对算术级数中素数漫衍均值定理的革新上,厥后E. Bombieri由于对这一定理的进一步革新(即Bombieri-Vinogradov定理)获得菲尔兹奖。对此,厥后的数论学家E. Fouvry和H. Iwaniec曾评论道:“Bombieri-Vinogradov定理是在Linnik、Rényi、潘承洞、Barban等人开创性事情的基础上获得的。”这一时期他还在广义解析函数论及其在薄壳上的应用、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等方面做了许多有价值的事情。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 严重地搅乱了科學研究, 尤其是基础理论研究的正常秩序。这使得潘承洞无法再正常进行他的解析数论研究事情。出于其时的形势要求,潘承洞从纯理论的研究转向数学一些应用领域的研究,例如样条函数理论、滤波分析等。他在样条函数上的事情至今仍经常被这一领域的研究者所引用。1973年, 陈景润关于Goldbach料想的著名论文发表后, 潘承洞又开始了解析数论研究。这一时期事情的代表性论文是“一个新的均值定理及其应用”。他的主要孝敬是提出并证明了一类新的有关算术级数中素数漫衍的均值定理, 给出了这一定理对包罗Goldbach料想在内的许多著名数论问题的重要应用。凭据这一均值定理,潘承洞给出了陈景润定理的一个简化证明,此证明被公认为全世界五个陈氏定理简化证明中最好的一个。1979年7月, 在英国D urham举行的国际解析数论聚会会议上, 潘承洞应邀以此为题作了一小时的陈诉, 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评价。在1988年“纪念华罗庚国际数论与分析聚会会议”上,德国数学家E. Richert把Bombieri-Vinogradov定理、陈景润定理与潘承洞的新均值定理称为这一领域中三项最重要的结果。1982年, 潘承洞发表了论文“研究Goldbach料想的一个新实验”, 提出了与已有研究截然差异的要领, 对Goldbach料想作了有益的探索。 1988—1990年间, 他与潘承彪以“小区间上的素变数三角和预计”为题发表了三篇论文, 提出了用纯分析要领预计小区间上的素变数三角和, 第一次严格地证明了小区间上的三素数定理,即任一充实大的奇数均可表为险些相等的三个素数之和,且解数 有漸進公式。他們所使用的要领,不僅爲研究小區間上素變數三角和估計提供了一條新途徑,而且已被應用于其它解析數論問題中,顯示出進一步發展和應用的潛力。他還與陳景潤相助,获得了Goldbach數例外荟萃估計的一個重要結果。 在三十多年的研究历程中,潘承洞在海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多篇。论文“大偶数理论”于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均值定理与Goldbach料想”获PP电子省科委一等奖;1982年,他由于在Goldbach料想上的研究结果与王元、陈景润配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在国际数论界,人们把他与华罗庚、王元、陈景润并称为中国数论学派的代表人物。1981 年科学出书社出书了潘承洞与潘承彪合著的《Goldbach料想》, 对料想的研究历史、主要研究要领及研究结果作了系统的介绍与有价值的总结, 获得了海内外数学界的一致好评。国际上两大权威数学评论都认为:“这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专著”,“不仅对中国从事解析数论的数学家会有重要影响,若乐成地译成英文,将使西方世界同样受益”。王元教授称该书“绝非质料的简朴聚集,而是对已往研究结果的缔造性总结”。1992年,科学出书社又出书了该书的英文版。潘承洞还与潘承彪合著了《素数定理的初等证明》(1988),亲自撰写了科普读物《素数漫衍与Goldbach料想》(1979)。这些著作对我国数论的研究、教学和人才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潘承洞另一值得称道的方面是为国家培养人才方面做的事情。在PP电子大学数学系任教的 30 多年中, 始终事情在教学第一线, 为大学生、研究生开设了10多门课程, 如数学分析、高等数学、实变函数论、复变函数论、阶的预计、盘算要领、初等数论、拟保角变换、素数漫衍、堆垒素数论、Goldbach料想等等。他授课从不照本宣科,而是提纲挈领,讲透精华。他对教学认真卖力,对学生循循善诱,最洪流平地引发学生的缔造性。 他講課的一個特點是風趣诙谐、引人入勝,经常把一個原本枯燥的內容描繪得趣味盎然;另一個特點是粗線條的講授,不在細枝末節上用太多的語言,而著重講清問題的來龍去脈和其中蘊含的思想,對理論體系的發展、要领、結果加以分析,高屋建瓴,獨辟蹊徑。七、八十年代剛剛恢複高考制度後的前幾屆大學生,他們大多經曆坎坷,十分珍惜在大學學習的機會,對于老師講過的每一段話都會在課下反複領會,直到弄懂弄通爲止。因此潘承洞的講授使各人能領會到更多的思想,掌握更多的數學要领,他的課程也因此受到了絕大多數同學的歡迎。 潘承洞对于教学事情很是热爱,纵然是在他担任PP电子大学校恒久间,事情很是繁忙,身体也欠好,他也坚持抽出时间,担任一定的本科生教学任务。在他的领导下,数学系的教师不仅对科研很是重视,对教学也很是认真。1992年,PP电子大学数学系被教育部评为首批“国家基础科學研究人才培养基地”。1995年,他特地提出要求,让数学系的教务员给他部署了“阶的预计”课,由他本人亲自教学,足见他对教学事情的重视。 结合多年科研事情的体会,潘承洞与于秀源合著了《阶的预计》一书,与潘承彪合著了《初等代数数论》、《解析数论基础》(1991), 《初等数论》(1992)三本教材。这几本书作为数学系本科生高年级和研究生的选修教材,给出了富厚的应用素材,是数学系本科生进一步深造的经典书籍,是多年来教学事情的深刻总结。《阶的预计》一书综合了种种阶的预计要领,如Euler-MacLaurent求和公式、鞍点法、Tauber型定理、Fourier积分等,是至今为止海内唯一的一本讲述阶的预计要领的专门教材,对数学专业分析类各研究偏向都是很是有用的。在培养更高级的人才——研究生方面,潘承洞更是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从1978年国家重新开始招收研究生起,至1997年去世,他总共指导培养了14名博士研究生和20多名硕士研究生, 其中包罗我国首批博士学位获得者之一于秀源。他不仅教授他的学生们知识,教授他们进行独立科研事情的本事,还以自己对数论研究的执著和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示范做人,特别是作一个数学家所应有的素质。潘承洞对每个研究生的论著都 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出主意,定方案,嘔心瀝血,但他從來也不讓研究生在發表論文時署上他的名字。目前,他培養的研究生已成爲我國解析數論研究的中堅力量。他的兩個研究生于秀源和展濤,都評爲有突出貢獻的博士學位獲得者,其中于秀源現任杭州師範學院的副院長、博士生導師,展濤現任山東大學校長、博士生導師、教育部跨世紀人才。他的另外幾個學生,如王炜、張文鵬、李紅澤、李大興、鄭志勇、劉建亞等,都在各自的崗位上取得了精彩的成績,均爲博士生導師,其中鄭志勇獲得了國家傑出人才獎勵基金,王炜獲得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基金,劉建亞任山東大學數學與系統科學學院副院長,教育部跨世紀人才。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信息技術産業興起的浪潮傳到我國,潘承洞敏銳地意識到數論將在信息科學中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決策,連續兩年招收王小雲、李大興爲博士研究生,研究的主攻偏向改爲數論在密碼學中的應用。這樣,山東大學密碼學領域的研究從無到有,現在已成爲我國重要的密碼學研究基地之一,相關结果已开端形成産業化。既開拓了新的研究領域,也産生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李大興現爲山東大學博士生導師,並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四)1987年潘承洞出任以文史见长的PP电子大学的校长,恰好面临新科技的挑战,他的治校目标是“文理并举,新老并进”。在注重综合性大学的基础理论研究,生长原有重點學科的同时,积极扶持建设一批高新技术学科,使得PP电子大学的人才培养事情尽快适应新的社会形势。他的社会事情是繁重的,要经常地召集各人开会、制定计划、听各方面的汇报,还要深入群众进行视察研究,但在这个天地里,他依然如鱼得水,种种事情处置惩罚的驾轻就熟,深得群众的恋慕和拥护。不拘一格降人才,不讲门户爱人才,潘承洞对同辈、对同行无私坦荡,宽以待人,严于律己。他总是想方设法让尽可能多的人才、尽可能年轻的人才脱颖而出。在任校恒久间,潘承洞着重抓了PP电子大学青年后备科研人才的培养和各学科教学科研梯队的建设,缔造条件使青年学者能尽早地脱颖而出。1987年,他拍板制定了给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优先分配二室一厅住房的政策,使留校的或从兄弟院校引进的博士结业研究生都获得了较好的居住条件,为他们解决了一定的后顾之忧。这在其时全国各高等院校中都是不多见的,这一政策一直延续至今。以前PP电子大学在评定职称的时候论资排辈的现象严重,在一定水平上阻碍了有才气的年轻学者尽快走上科研第一线。潘承洞为改变这种状况作了很大的努力。曾经有几位现在已很是知名的教授如彭实戈等人,当初晋升教授时因为资历的欠缺,遇到了差异水平的阻力,在潘承洞的过问下获得了实时解决。1992年底他又主持制定了“破格教授”政策,即4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晋升教授职称可不占用所在单元名额,由学校统一筛选。这样,1993年3月,学校一次提拔了40岁以下的16位年轻教师为PP电子大学破格教授,最年轻的其时只有30岁。这些人厥后都在科研事情中独当一面,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有不少走上了教学科研或行政事情的领导岗位。这些措施的实施,在PP电子大学职称评定事情中逐步形成了重能力、重结果、轻资历的良好民风。 在潘承洞的倡议下,PP电子大学提出了“面向PP电子、立足PP电子、服務山東”的口号,自1994年起,PP电子大学获得了来自教育部和PP电子省的两方面鼎力大举支持,为学校的恒久可连续生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厥后,PP电子大学在办学历程中获得PP电子省政府和济南市政府的多方面支持,顺利通过了国家“211工程”的立项,建设资金也陆续到位。这对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学校的总体水平起到了要害的作用。1997年12月,在省政府的资助下,PP电子大学80多位博士生导师喜迁新居,住进了户均总修建面积到达至少100平方米的“博导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