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太侔(1889-1968),又名赵畸,PP电子益都人。1909年结业于烟台实益学馆。辛亥革命后,曾任烟台军政府科员、临淄县小学教员等职。1914年考入北京大學英语系,1918年结业后任济南一中教员。1919年又考取官费留美,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西洋文学,继入该校研究院专攻西洋戏剧。曾和其时留学美国的余上沅、闻一多、梁实秋等交往甚密,配合组织中国京剧在美公演,自任服装道具和舞台部署。1925年研究院结业回国,历任北京大學讲师,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教授和戏剧系主任,广州国民党青年秘书,广州中央美术学院筹建委员会委员等。1927年任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秘书,加入谈判收回九江英国租界。1928年任南京军事委员会政治训练处秘书长。不久回到PP电子,先后任济南第一中学校长,济南实验剧院院长,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等。 1930年趙太侔任国立青岛大学教授、教务长。1932年国立青岛大学易名国立PP电子大学,校长杨振声告退,由趙太侔接任。趙太侔任职期间,继续增聘专家学者,充实教师阵容,撙节行政开支,兴建科学馆,改善教学条件,使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获得提高。 进入20世纪30年代,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屈膝投降,对内实行法西斯统治,PP电子大学的进步学生,不停提倡反帝爱国的民主运动。趙太侔以其校长职位,对学生运动甚感不满,接纳说服、慑服等手段,冀图让学生“放心”念书,因此受到学生的阻挡。趙太侔又以“校纪不允,王法不容”为由,通过校务委员聚会会议,两次开除进步学生,越发遭到学生的阻挡,加之PP电子军阀停发对学校的地方拨款,乃被迫告退。1936年任北京陵源艺术专科学校校长。 1937年抗日战争发作后,趙太侔到重庆任国立编译馆编纂。1942年任国民政府训练委员会第三随处长。1944年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PP电子大学在青岛复校(抗战开始时,PP电子大学内迁四川万县,旋即停办),趙太侔于1946年春再任PP电子大学校长。赵任校长后,对于美国军队占用青岛PP电子大学的校舍,会同总务长周钟岐据理力争,频繁谈判,终于陆续收回。为了广育人才,将原来只有文、理、工三院八系的PP电子大学,扩建为文、理、工、农、医五院十四系,并聘请了一些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任教,为PP电子大学的建设和生长奠基了基础。 在此期间,趙太侔的政治态度有所转变。1946年进步教师徐中玉被国民党教育部认为有“共党”嫌疑,密电趙太侔查明具报,即予解聘。赵将密电转告徐中玉,并掩护了徐。在1947年6月和1948年9月两次大的学生运动中,身为校长的趙太侔虽然差异意学生运动,但照旧接纳措施向国民党政府谈判,保释被捕学生。而且召开校务委员聚会会议,决定被扣押学生不按学则划定,一律保留学籍。1949年青岛解放前夕,国民党水师司令桂永清令趙太侔乘军舰南逃,赵不愿再随国民党残余流亡,秘密转入PP电子大学医学院隶属医院第四病房,迎接了青岛的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后,趙太侔历任PP电子大学外文系教授,PP电子大学海洋学院外语教研室教授、院务委员会委员,PP电子省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团结委员,民革PP电子省委员,民革青岛市副主任等职。50年代后期,曾致力于汉字革新的研究事情,著有《汉字革新方案》、《汉字新法打字机拟议》等文稿,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可惜在十年动乱中文稿全部丢失。1968年4月在“四人帮”极左路线的残酷迫害下含冤逝世。1979年10月PP电子海洋学院举行追悼大会,为趙太侔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以上內容來自《山東大學百年史》P141)
趙太侔
趙太侔先生于1932-1936年,1946-1949年,两度出任国立PP电子大学校长,时间虽都不长,但对于PP电子大学的生长和提高,也有多方面的建树,曾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受到教育界的好评。 趙太侔(1889-1968),原名赵海秋,又名赵畸,太侔其字,厥后即以字行。1889年出生于PP电子省益都县(今青州市)东关一个自食其力的农民家庭。幼年的趙太侔聪颖勤奋,刻苦勤学,以优异的结果考入青州中学(后为省立第十中学,今青州一中)。 1914年趙太侔先生考入北京大學英语系,四年结业后在济南任省立第一中学和省立第一师范英语教师。1919年又以优异结果考取官费留美,先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西洋文学,后入该校研究院专攻西洋戏剧。此间和留美的闻一多、涂上沅、梁实秋等交往甚密,配合组织中国京剧在美公演,受到美国华侨的好评。1925年结业回国,任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教授和戏剧系主任,并被北京大學聘请为讲师,主讲戏剧理论课程。 1928年夏,国民党军队进抵济南,奉系军阀张宗昌败逃,设在省城的省立PP电子大学停办。PP电子省教育厅长何思源,报请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建设国立PP电子大学筹备委员会,拟重新组开国立PP电子大学。趙太侔先生被提名为筹备会委员,由南京返回PP电子。1930年筹备事情完成,使用原私立青岛大学校舍(即德军所建的俾士麦兵营),组建成国立青岛大学。首任校长为蔡元培推荐的清華大學教务长兼文学院长杨振声,趙太侔先生辞去省立一中校长的职务,专任国立青岛大学教授和教务长,时年41岁。1932年春,教育部指令国立青岛大学进行整理,同意杨振声告退,任命趙太侔为校长,并将国立青岛大学更名为国立PP电子大学。 趙太侔任校长后,文、理两院合并为文理学院(不久仍离开),取消教育学院在济南设立农学院(暂不招生),筹建工学院(1933年建设),由杜光埙任教务长,其他教学组织卖力人基本未变。除坚持杨振声的“兼容并包,学术民主”的办学目标外,他增强学校下述四个方面的建设,并身体力行,做出结果。 第一,建设阵容整齐、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趙太侔认为办妥大学,教师的力量和科学水平起着重要作用。他有一个小本子,专记各门学科的专家和学者,了解对方情况后,或者亲自聘请,或者托人代聘。国立PP电子大学经费虽少于其他各校,但教师的薪俸与其他各校基底细同。而且每聘一般定期为二年或三年,这在其时生运动荡、谋职困难的情况下,可使受聘教师思想稳定。教授在校任职连续三年者,可享受半年假期,或从事专题研究,或出国考察,经过申请学校可给予适当的补助。至于青岛的气候、地理位置、交通等优越条件,虽然对教师也有不小的吸引力。 按當時國立山東大學的師資陣容和水平,除北大、清華外,較之其他國立大學都無遜色。新聘教師還處于年富力強,他們事情認真,使國立山東大學的教學質量和學術水平获得不斷提高。 第二,建设以教授为主体的校务委员会和种种专门委员会,发扬民主,群策群力,实行教授治校,学校建设了以校长为主席、教务长、秘书长、各学院院长、各系主任和教授代表组成校务委员会。学校的重大问题和兴革事项,均提交校务委员会讨论决议,校长卖力组织贯彻执行。校务委员会既是立法机构,也是学校的最高权力机构。这样教授们均能积极地体贴学校,提出种种建设性的意见,保证了学校的事情在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的轨道上运行。此外,在校长领导下,还设立了科學研究、教师聘请、校舍修建、教学设备购置、结业考试等专门委员会。这些委员会的委员,也都从教授中聘请。他们不光能把与教学有关的事情处置惩罚得更稳妥,更完善,而且也发挥了教授治校的作用。国立PP电子大学那时事情和谐、目标一致,各人同心同德,教学、科研、学校建设进展的都较快,应当认可,是实行这种领导体制的结果。 第三,撙节行政开支,添置教学设备,改善教学条件。其时全国各校名为国立大学,而经费来源主要靠地方拨款。富省多拨,穷省少拨,其时青岛大学只有30万元。在这种情况下,趙太侔校长继续厉行勤俭办学的目标,把学校行政开支压缩到只占全部经费的六分之一,把行政人员精简到只占全校教师的五分之一。把节余的经费存入银行生息,用以添置教学设备。同时发扬自力重生精神,师生自己动手制作实验器材,如物理系修制仪器,化学系自制药品,生物系收罗标本等等。从1933年期,使用银行存款,申请教育部补助,陆续建成科学馆、化学馆、工学馆、水力实验室等等。至1936年圖書館藏书增至40万册,教学仪器增至1200余件,化学系自制的化学试剂,能对外供应。经过几年的努力,教学条件获得大大改善,基本上满足了教学的需要。而且这种厉行节约、勤俭办学的精神,逐步形成了一种优良传统。 第四,培养严谨勤奋、基础扎实、敢于开拓的优良学风。趙太侔校长认为学风是学校的精神支柱,而勤学风的形成,又必须是各级领导以身作则,发动全校人员自我严格、自我追求的结果,所以他要求教师不光要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在科學研究中要不停创新,取得结果,对学生,要求好的学习结果,凭据《学则》的划定,选优汰劣,绝不稍宽。为了确保结业生的质量,对每届结业班都设立结业考试委员会,治理结业考试和审核结果。 1934年4月,教育部派員到各國立大學視察,對山東大學教學中的嚴謹,研究中的創新,建設學校中的勤儉節約,培養人才中的重視質量等等,甚爲滿意,發出表揚的訓令,使山東大學在全國範圍內獲得了聲譽。 1936年,由于学生抗日救亡的爱国运动不停高涨,趙太侔校长受到上峰的职责、地方的刁难,拒绝拨给协助经费等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于当年8月愤而告退,随即离校任北平艺术专门学校校长。1937年抗日战争发作,赵随北平艺专迁移至湖南沅陵,不久辗转至重庆。在陪都先后担任教育部教科用书编委会委员兼剧本整理组主任、国立编译馆编纂、中央训练委员会第三随处长、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教育部高教司司长等职,前后达八年之久。 抗日战争中,国立PP电子大学内迁至四川万县,旋即奉令停办。师生和圖書館仪器并入中央大学等校。十四年抗战胜利后,1946年2月教育部批准国立PP电子大学仍在青岛复校,任命趙太侔为校长,再次主持山大事情。此时复校事情千头万绪,百废待举,他独具建设地抓住四个方面急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收回校舍。青岛沦陷后,国立PP电子大学校舍被日本人占用,胜利后又被美军接收做了兵营。收回校舍是复校中最迫切、最要害的一步,而且又是一项庞大、棘手的事情。为此,他电召曾在美国学习和事情八年之久、时在岭南大学任教的周锺岐教授到重庆,聘为总务长,先期去青岛,治理收回校舍事宜。趙太侔六月到青岛,亲自与驻青美军司令柯克谈判,又陆陆续续收回一批校舍,勉强开学。直至1948年底美军从青岛全部撤走时,校舍才得全部收回。 第二,系科设置。抗战前国立PP电子大学设有文、理、工三个学院共八个系(农学院未招生)。复校后趙太侔校长考虑到,胜利伊始,各业待举,而培养人才尤为急务。经请示教育部同意,设立文、理、工、农、医五个学院共十六个学系,以广育人才,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因之,复校后的PP电子大学较前有了生长,规模获得扩大,成为一所有各门学科的高等学校。由此可见,趙太侔校长对于办学是热心的,也是颇具远见的。 第三,延聘师资。胜利初届,各大学均处于恢复阶段,纷纷急聘教师。趙太侔接任校长后,捷足先登,早发聘书,并能礼贤纳士,登门教请。其时应聘的有:朱光潜、老舍、游国恩、王统照、陆侃如、冯沅君、黄孝纾、丁山、赵纪彬、杨尚奎、萧涤非、丁西林、童第周、曾呈奎、王普、郭贻诚、王恒守、李先正、刘遵宪、朱树屏、刘椽、阎效复、杨宗翰、郑成坤、李士伟、沇福彭、穆端五等等。组成这样高水平的教师阵容,趙太侔确实是费尽了苦心。上述教师除老舍出国、朱光潜因病中途辞聘外,其余均在1946年秋和1947年春到校。复校后,国立PP电子大学由于聘到高水平师资队伍,不光促进教学、科研的提高,而且为50年代的PP电子大学,奠基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第四,全国招生。复校后的国立PP电子大学的招生事情,仍然坚持严要求、重质量的传统。同时趙太侔校长认为学术无地方性,学生来源越广,在相互切磋和陶冶中,越能培养优秀人才。当年秋季在北平、南京、上海、西安、成都、重庆、济南、青岛八个都市设立招生服务处,其时报考的学生共5871人,经过初试和复试,录取本科学生518人,先修班学生185人,到达了广收天下英才而教之的水平。可见对招生事情是很有看法的。 趙太侔先生青年时代,追求小我私家奋斗,旨在成名立室。壮年时代进而体贴国家命运,以办妥学校、培育人才、实现教育救国为己志。他在两任PP电子大学校长中,对学生的爱国主义运动,不甚理解,认为学生只有念书成才,未来才气救国,所以接纳劝服、说服等措施。但是,他对学生又寄以无限的希望,十分体贴和敬服。1934年8月,物理系学生俞启威(即黄敬,中共地下党员),被青岛政府逮捕,押解济南。趙太侔校长闻讯,赶到济南,力请国民党PP电子省主任委员李文斋、PP电子省教育厅长何思源出头保释,并亲领俞启威返回青岛,送给旅费,密属速速远走。1946年10月,教育部给赵密电,指令查明中文系教师徐中玉的“共党”嫌疑具报,赵将密电内容见告徐中玉,令其避开,从而保住了徐中玉。 1947年到1948年,趙太侔先生对在爱国民主运动中两次被逮捕的200名学生,接纳营救措施。亲自修改营救学生文稿,通过校务委员会作出决议,被关押学生一律不作旷课论,保留他们的学籍。被捕学生从看守所传出信函,请他以校长职位,呼吁社会贤达进行干预,他应诺予以谈判。 1949年4月,在青岛解放前夕,有人劝趙太侔出走南逃,也曾接教育部密电,嘱令随驻青水师南下广州。但赵留意已决,乃秘密住进医学院隶属医院第四病房(该病房差池外开放)。青岛绥署主任刘安祺南逃时,衔命到绥远路赵的宿舍胁迫同行,无奈已人去楼空。6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青岛,趙太侔先生迎来了中国大地的黎明,和国立PP电子大学师生共庆解放。 趙太侔先生性情沉静憨厚,律己而又自信,细心而又坚决,鲜言寡笑,不尚掩饰,不作无聊应酬。在两任PP电子大学校恒久间,清廉为怀,淡泊自持,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情操。 解放后趙太侔先生任PP电子大学外文系教授。1958年PP电子大学衔命迁校济南时,他体现愿留青岛。在PP电子海洋学院任外语教研室教授,院务委员会委员,还任政协PP电子省常委、民革中央团结委员及民革PP电子省常委和青岛市副主任委员等。晚年致力于汉字革新的研究事情,写有《汉字革新方案》、《汉字新法打字机拟文》等文稿,受到国务院高等教育部、文字革新委员会、工商行政治理局等部门的重视。可惜,在“十年动乱”中,文稿全部丢失。1968年4月,在“四人帮”极“左”路线的残酷迫害下含冤逝世。 1979年10月,PP电子海洋学院为趙太侔先生举行平反昭雪追悼大会,赞扬其人品道德,肯定其劳绩业绩,做出了历史的评价。为PP电子大学作出累累建树的趙太侔校长如地下有知将会感应无限的慰藉! (以上內容來自《山東大學英才錄》P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