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箱登錄 服務大廳 信息服務 圖書館 ENGLISH
山或许況
高亦吾

高亦吾(1881-1941)山東章丘人。1907年考入山東高等學堂(山東大學的前身)。學習期間,因領導省城學生反帝救國鬥爭被迫逃亡東北。1910年在沈陽東關模範學校任教,爲周恩來小學時恩師,並對其走上革命门路影響甚大。

高亦吾,字盤之,1881年出生于章丘縣西關的農民家庭,自幼聰敏好學,刻苦求進,步入青年越发勤奮攻讀,不稍後人。1907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省城濟南的山東高等學堂(山東大學的前身)。這時清王朝日趨腐朽沒落,內則血腥鎮壓人民的起義運動,外則屈膝于列強的侵淩,國家民族正處于危亡之秋。高亦吾激于民族的義憤和愛國的熱情,不計安危,毅然剪掉發辮,脫去長袍,奔走呼號,勇敢地領導省城學生界反帝救國的鬥爭。反動當局對此視如水火,下令緝拿,爲此他不得不亡命東北,幾次輾轉來到沈陽。1910年,經友人介紹在東關模範學校任教師。高亦吾雖身在關外,仍不改其救國救民之志,他在所教的史地課中,借題發揮,巧妙地講述中國的現狀和將來,啓發學生的愛國思想,受到學生的歡迎和愛戴。

1911年,隨伯父來沈陽的周恩來正好轉入這裏讀五年級。教室內外,課堂上下,13歲的周恩來,很快熟悉了這位氣宇軒昂、憂國憂民的高先生。高亦吾也發現這位南方少年少有雄心,機智聰慧,見地過人,是個出類拔萃的英俊之才,對他特别親切和關心。于是,倆人志同道合,結爲忘年之交。

每遇節沐日,高亦吾常和周恩來結伴外出,借機講述革命志士愛國事迹和英雄氣概,直講得周恩來熱血沸騰。遇見飛揚跋扈的外國人時,他就指出我們的大好河山任列強踐踏,是千古的奇恥大辱,在周恩來的心靈中點播革命火種,並且選送一些進步書刊。周恩來一遍又一各处閱讀鄒容的《革命軍》一書時,深深被書中的革命精神所感動,激發起熱心救國的遠大抱負。

1911年4月27日,孫中山領導的廣州起義失敗,高亦吾滿腔悲憤,慷慨激昂地向學生講述七十二烈士壯烈殉國情景,全體學生聽了激動萬分,周恩來更是熱淚滿腮,義憤填膺,決心循著烈士的足迹前進,樹立把一生奉獻給革命事業的宏雄心願。

1913年夏,15歲的周恩來畢業離校,去天津投考南開中學。臨行前高亦吾執手送別,勉勵他要向“翔宇”一樣,如鲲鵬展翅,翺翔環宇,奮勇之前,義無反顧。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周恩來提前結束在日本的留學生活,重返災難深重的祖國,回到南開中學,積極參加和領導了天津學生運動。這期間,他到北平前後兩次探望在京尹兆署任科員的高亦吾。高先生除了激勵他堅持鬥爭外,密囑:“天津的‘覺悟社’已轟動京畿,當局已嚴密注意,你要多當心。”周恩來對此無限感伤並永銘于心。此後,周恩來戎馬倥偬數十載,加之關山阻隔,直到1941年高亦吾在濟南病逝,再未見到自己崇敬的恩師。

1936年12月,周恩來代表黨中央宁静解決了西安事變。期間,見到擔任張學良將軍機要秘書的小學同學盧廣績,敘起同窗之誼,便急切打聽高先生的行止。並對盧說:“我對高先生的印象最深,受他的影響最大,至今忖量尤甚,一想起他那魁梧的身影和爽朗的笑貌,就如同見到他一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设後,周恩來總理得悉恩師病逝,甚爲悲痛。1950年,高先生之子高肈甫、女高肈申去北京,周總理將他們接抵家中,以兄妹相敘,詳細了解高先生晚年境況,甚至問及病情、延醫、服藥等情況,並介紹高肈甫到國務院秘書處檔案科事情(後調至淄博礦務局事情)。1961年7月,周總理再邀請高肈甫一家去北京,由鄧穎超同志熱情款待,住了將近一個月,臨行時,總理和高肈甫全家合影留念,並給師母買了许多補養品。年底,總理將珍藏50年的高亦吾先生的照片放大寄給師母,同時致信問候。1962年,高母身體不適,周總理寄給100元及藥品補品等。1963年,周總理得知師母病逝,再寄100元体现唁慰。從這裏充实說明了周恩來總理對自己恩師深厚的革命情誼。

抗日战争期间,周恩来在延安接见外宾时,有个外国记者向他提出这样的问题:“周恩来将军,以你的家世和身世,你是如何走上无产阶级门路的。”周恩来缅怀往事地回覆:“少年时代,在沈阳念书时,获得PP电子高亦吾先生的教诲和勉励,这对我是个很大的促进。”周总理的回覆, 应当是对高亦吾先生革命劳绩的定论。

喜看今天的中華大地,高先生夙願已得實現,當可浅笑而息了。

(校史辦公室根據大衆日報质料整理)

聯系我們
地址:中国PP电子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          
邮编:250100          
傳真:(86)-531-88565657
值班电话:(86)-531-88364701          
     
舊版回顧
  • 關注微信
  • 關注微博
  • QQ校園號
  • 關注抖音